古代的时间并不是现在的24小时计时法,而是12个时辰,也就是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时辰则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且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晚上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为一段,首尾共有五个连接点,统称为五更。
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
戌初一刻为一更:七时至九时。
亥时二刻为二更:九时至十一时。
子时整为三更: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
丑正二刻为四更:一时至三时。
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时至五时。
在现代生活中,时间是通过“时分秒”来记录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
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十二时辰介绍“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
在汉代又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日晷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每一时辰的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
比如7时叫辰初,8时叫辰正,9时叫巳初,10时叫巳正。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12秒。
俗话说“女孩难得午时贵”,意思是说午时出生的女孩是最为好命的。
又传说子时、寅时、辰时、酉时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人必定人中龙凤,日后必能成大事,有成为达官贵人的好命。
晨曦破晓是什么时辰?破晓是指早晨刚开始发亮,朝阳或好似朝阳发出光亮,他并不是精确的时间名词而是一个时刻。
一般是4、5、6点钟天刚亮的样子。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