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香河。
原名张璇,字仲衡,出自《尚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后因名难认,以字的简化“中行”(《论语》有“不得中行而语之,必也狂狷乎”)行世。
河北香河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同年入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935 年毕业后,先后在天津中学、保定中学、贝满女中、北京大学任教,曾任佛学杂志主编,副刊编辑。
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工作,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主编及参编的著作有《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三册)、《古代散文选》(三册)及中学通用语文教材等。
2、季羡林: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3、金克木:金克木(1912~2000 )字止默,笔名辛竹,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
中学一年级就失学,若论学历不过小学毕业。
1935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自学多国语言,开始翻译和写作。
1938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
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学英文教师,同时兼任湖南大学法文讲师。
1941年先生经缅甸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游学,兼任《印度日报》及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度语和梵语。
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1946年回国,应聘武汉大学哲学系。
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随后娶历史学家唐长孺之妹唐季雍女士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