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的起源“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牛郎织女星织女星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
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深,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
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天琴座。
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状及名称来源。
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
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
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
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连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
这三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
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
他的光辉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
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状。
织女星和牵牛星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
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10倍有余。
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
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都是恒星及他们的光辉。
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地球16光年。
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
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离地球的距离。
织女星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33千米,这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29千米每秒—差不多。
它们的移动并不是正对着太阳的,移动的方向也渐渐在改变。
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和太阳相撞。
这是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的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