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发挥科技部门职能2,科技创新怎么做急3,我国该如何转变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4,培养创新性人才队伍要突出什么为导向5,如何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
1,如何发挥科技部门职能
(一)坚持落实政策,积极营造科技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二)坚持突出重点,积极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一是实施省属科研院所学 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二是实施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 划。三是加强研究生联 合培养基地建设。四是实施甘肃千名领军人才计划。(三)坚持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科技人才成长平台。(四)坚持以用为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作用。应该不属于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性质,这样对外介绍起来就方便多了很明显,因此没有公司资质,您说呢,不能对外称科技公司但是您可以讲这个科技部挂名到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其他科技公司名下,您所描述这个职能部门显然不是很庞大因此2,科技创新怎么做急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作为信息时旦护测咎爻侥诧鞋超猫代和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新知识,新艺术的一部分,它及是电子或许多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找我发邮件:WANGRENZHONG88@163.COM3,我国该如何转变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建议》提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十一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先行,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倍加重视人才资源开发,把人才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人才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新一轮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下,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一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力资本,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上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和基础都在于人才。只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和物质基础。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必须通过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地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先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4,培养创新性人才队伍要突出什么为导向
培养创新性人才队伍要突出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数量最大、专业水平最高和创新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最近5年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政策措施趋于完善,管理服务不断创新,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550多万人,占我国人才队伍总数的45.6%,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1∶36∶53,大专以上学历占到68.6%,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最近5年来,全国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60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近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105.57万人,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人员945.15万人,队伍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端引领,吸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专家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共有两院院士1500多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6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万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500多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从创新能力看,每万名劳动力研发人员达到42.3人/年,已经接近2020年的规划目标。人社部专技司负责人介绍,在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人才环境日益优化 5年来,着眼于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学发展,国家加大了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力度。 围绕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国家颁布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博士后、留学人员回国两个专项工作规划,印发了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全国有29个省区市颁布各自专业技术人才规划,上下衔接、左右配套的专业技术人才规划体系不断健全。 同时,国家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在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方面,国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初步建立了以院士制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专家制度、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制度为主体的国家级专家选拔体系。5,如何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
需努力探索建立具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 以协调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推进人才激励机制建设, 实现人力资源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创建企业科学激励机制的四个作用 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在世界发达国家许多企业中, 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 实力雄厚的企业, 都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同时, 也能让企业员工实现其个人目标, 即达到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留住优秀人才。要合理配置人才, 按照人才的专业取向与价值取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评价系统, 为人力资源优化与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激发人才的持续创造潜能。尽快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 抓紧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 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机制包含有一种竞争性精神, 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 企业员工就受到环境压力, 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目前在国有企业中常见的一条宣传标语今天不努力工作, 明天将努力找工作, 就是这种竞争精神的侧面写照。 以发展战略为统领构造“ 四个体系” 1 叶予舜 3/21/2012 11:23:01 AM 努力构造以业绩为重点内容, 有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管控体系、科学合理的收人分配体系。改革人才评价方式, 完善人才评价手段, 应用现代化测评技术, 提高人才评价水平, 建立组织扁平、机构精简、人员精干、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完善收人结构, 促进收人分配向管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倾斜, 切实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完善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不断完善收人结构, 促进收人分配向管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倾斜, 切实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完善企业工资总量决定机制, 建立企业工效挂钩制度运用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分配模式, 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的需要。 采取激励措施完善企业薪酬制度改革 将企业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直接挂钩, 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这种激励机制能促使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探索有效的激励因素和方法对职工进行激励。而职工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也必然会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从而形成经营者和职工互相激励、互相制约的关系。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是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有效分配方式。让工资报酬反映人才的稀缺性。企业收人分配制度, 是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环节, 也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动职工积极性, 增强企业凝聚力, 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力杠杆。但现在国有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严重存在着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背离的状况。低档次的劳动力得到的报酬高于其价值高级脑力劳动者所得的报酬却只有他们价值的一。这一正一反的大颠倒, 完全与市场脱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益是分配的前提, 职工的劳动价值必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目前企业的工资分配这种脑体倒挂的现象不解决, 企业只能是招不进也留不住自己需要的人才。所以说, 国有企业必须改革现有的员工收人分配制度, 以市场劳动力的价位作参考点, 让企业的收人分配制度充分反映价值的差别, 工资反映劳动的差别, 工资分配上拉开差距, 真正形成激励的机制。目前, 2 叶予舜 3/21/2012 11:23:01 AM 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 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改革现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 突出岗位要素在工资分配中的作用。加大转变思想观念的宣传力度, 实行以岗定薪, 以贡献定薪的分配制度, 并让广大职工理解、接受。二是正确处理“ 死工资”和“ 活工资” 的比例。所谓“ 死工资”是指企业根据职工提供的标准劳动或定额所必须的那部分相对固定的工资“ 活工资”则是企业根据职工的超额劳动或因企业效益状况而灵活支付的浮动工资部分。根据理论界的分析, 活工资占巧是企业的死亡线, 如果一个企业的工资中活的部分连都达不到的话, 就只有死路一条。对企业而言, “ 死工资” 和“ 活工资”持多大比例, 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只能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企业文化特色、管理风格和水平状况、激励意图和目标以及员工能够接受的程度等因素而定。三是做好科技人员薪酬制度的设计工作。由于科技人员受教育的程度较高, 在知识和能力形成过程中付出了较大的成本, 因此, 在薪酬制度设计中不仅应使科技人员较一般的工作人员总体上有更高的工资、奖金收人, 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 积极采取培训激励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而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一环, 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又在于第一流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使员工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 为员工个人需要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条件, 是留住和激励员工的一个有利措施。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要系统规划, 与员工的绩效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 企业要发展, 必须结合实际, 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以培训为基础, 绩效评价考核为手段, 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为保证, 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发展的领导干部, 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