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著作后记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鲁迅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重点篇目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问题小说和人生派
罗家
俞平伯:《花匠》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低能儿》《隔膜》《苦菜》《一个朋友》《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某城记事》《某镇记事》
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写读书人与农民之间的隔膜,很有见地。知识分子以启蒙者自居,殊不知并不能真的与被启蒙者真正彼此理解,可叹。
冰心:《超人》、《斯人独憔悴》是选进《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代表作,不过《两个家庭》也值得一读,讲新女性的尴尬,反思五四时期的女权运动,认为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未尝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乡土小说
这部分小说作者多是外来文学青年,在北京文坛奔碌,写乡土故事也是写老中国的疾苦,颇具地方特色,格调阴冷,有的还挺渗人的,让人深感愁苦。
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许是不至于罢》、《自立》、《阿卓呆子》、《阿长贼骨头》、《宴会》、《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野火》
彭家煌:《怂恿》、《活鬼》、《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
台静农:《地之子》、《建塔者》
许钦文:《故乡》(《父亲的花园》、《疯妇》)、《石宕》、《鼻涕阿二》、《理想的伙伴》、《口约三章》、《毛线袜》
蹇先艾:《朝雾》、《水葬》、《在贵州道上》《盐巴客》
许杰:《惨雾》、《赌徒吉顺》、《出嫁的前夜》、《台下的戏剧》、《子卿先生》
“自叙传”
郭沫若:《鼠灾》、《未央》
郁达夫:《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迟桂花》
浅草——沉钟社
陈翔鹤:《茫然》、《西风吹到了枕边》、《不安定的灵魂》《独身者》《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
陈炜谟:《轻雾》
林如稷:《将过去》
冯文炳(废名)《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颇有古味,受周作人影响很深,文人气息浓厚,不过有时过于晦涩,有刻意之嫌。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玉官》、《春桃》
现代小说
郭沫若《残春》
凌叔华《酒后》、《秀枕》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飞絮》
郭沫若
诗集《女神》
诗歌、散文、戏剧集《星空》、《瓶》、《前茅》、《恢复》
历史题材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虎符》、《屈原》、《棠棣之华》
新诗
胡适《尝试集》
湖畔诗人《湖畔》;汪静之《蕙的风》
冰心《繁星》、《春水》
冯至《昨日之歌》《蚕马》
朱湘《玉娇》
闻一多《口供》《罪过》《天安门》《飞毛腿》;诗集《红烛》、《死水》
徐志摩《大帅》、《一条金色的光痕》《罪与罚(二)》;《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一个明显》、《落叶小唱》、《消息》、《半夜深巷琵琶》、诗集《志摩的诗》
朱湘:《夏天》、《草莽集》(《热情》、《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石门集》
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蒋光慈:《新梦》集
散文
周作人: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散文《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俞平伯:《陶然亭的学》、《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钟敬文:《荔枝》、《茶》、《黄叶小谈》;《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废名:《竹林的故事》
冰心:《笑》、《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
朱自清: 《背景》、《荷塘月色》、《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梁遇春:《春醪(lao2)集》、《泪与笑》
许地山:《空山灵雨》
叶圣陶:《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藕与莼(chun2)菜》
郑振铎:《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山中杂记》
茅盾:《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宿莽》集(包括《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一个人在途上》
郭沫若:《月蚀》、《卖书》、《路畔的蔷薇》
语丝派:
孙伏园《伏园游记》、孙福熙《山野掇拾》
林语堂:《煎拂集》
徐志摩:《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
戏剧
田汉:《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咖啡店之夜》
白薇:《琳丽》、《苏雯》、《访雯》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酒后》、《北平的空气》、《白蛇传》、《再生缘》、《智取生辰纲》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6)
茅盾:《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虹》、《腐蚀》;《清明前后》
老舍:《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
巴金:《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
沈从文:《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八骏图》、《新与旧》、《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
左翼:
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短裤党》、《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
钱杏邨《义塚》洪灵菲:《流亡》、《在洪流中》、《力气出卖者》、《大海》;楼适夷《烟》、孟超《盐务局长》、刘一梦《失业以后》;华汉《地泉》(神经质)
柔石:早期《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前面》
丁玲:《梦珂》、《自杀日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二十一个》、《包氏父子》、《笑》、《脊背与奶子》、《蛇太爷的失败》、《善女人》、《出走以后》、《同乡们》;中篇《万仞约》、《清明时节》、《华威先生》
蒋牧良:《雷》、《集成四公》
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龚老法团》
吴组缃:《樊家铺》、《一千八百担》、《菉竹山房》
叶紫:短篇集《丰收》、《山中一夜》;中篇《星》;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
艾芜:《南行记》
“东北作家群”: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旷野的呐喊》、《马伯乐》
萧军:《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骆宾基:《边陲线上》
人生派
叶圣陶《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李太太的头发》、《英文教授》
王彦鲁:短篇《桥上》、《屋顶下》、《李妈》
王统照《山雨》、《铁鱼底鳃》
京派
芦焚:《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春梦》、《掠影记》、《人下人》、《无言者》、《百顺街》、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竹林的故事》、《桥》
萧乾:《蚕》、短篇《篱下》、《矮檐》、《印子车的命运》、《花子与老黄》、《邓山东》《栗子》、《落日》;宗教题材:《皈依》、《昙》、《鹏程》、《参商》长篇《梦之谷》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
李健吾:《陷阱》、《坛子》、《心病》
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海派小说:
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落雁》、《姊嫁之夜》、《内疚》、《摩咖的试探》、《紫丁香》、《流行性感冒》、《第七号女性》、《忧郁解剖学》、《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
曾虚白《三棱》;林徽因《花厅夫人》……
施蛰存:《在巴黎大戏院》、《魔道》、《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李师师》、《狮子座流星雨》、《春阳》、《夜叉》、《凶宅》;《小珍集》;《雾》、《鸥》、《黄心大师》
刘呐欧:小说集《都是风景线》
穆时英:《南北极》、《公墓》、《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
黑婴:《五月的支那》、《帝国的女儿》、《1000尺卡通》、《雷梦娜》、《伞·香水·女人》、《咖啡座的忧郁》、《回力线》
禾金:《副型爱郁症》、《造型动力学》、《蝶蝶样》
新诗
以殷夫、蒲风、杨骚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
蒲风:《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
殷夫:《孩儿塔》、《呵,我爱的》、《我们》
臧克家:诗集《烙印》
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
徐志摩:《猛虎集》、《云游集》
陈梦家:《一朵野花》、《都市的颂歌》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
戴望舒:《我底记忆》、《寻梦者》、
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鲁迅(二)
杂文:《论“他妈的”》、《11》、《魏晋风度即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小品文的危机》、《小杂感》
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
·左翼作家: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民族的灵魂》、《财神的神通》
唐弢(tao1):《推背集》、《海天集》
徐懋庸:《“泼臭料”》、《过年》、《赏月》、《上帝的心》(《不惊人集》);《神奇的四川》、《秋风偶感》、《苍蝇之灭亡》(《打杂集》)
茅盾:《白杨礼赞》、《风景谈》
艾芜:《山中牧歌》、《漂泊杂记》
叶紫:《古渡头》
萧红:散文集《商业街》、《桥》:《过夜》、《蹲在洋车上》、《黄昏》、《泰山风光》
郁达夫:《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钓鱼台的春昼》
巴金:《旅途随笔》、《忆》、《短简》、《一千三百元》、《鸟的天堂》、《一点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个女佣》、《一个车夫》
·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
林语堂:《大荒集》、《我的话》
·京派何其芳:《画梦录》
李广田:《桃园杂记》、《山水》、《山之子》
吴伯萧:《山屋》、《马》、《羽书》
师陀:《黄花苔》、《江湖集》
第一部茶叶学专著及作者陆羽的《茶经》是唐朝问世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茶学著作《茶录》的作者北宋蔡襄(1012—1067)作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为两篇。《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
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成为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叫《茶经》。
《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陆羽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亦被尊为“茶圣”,茶经一书成于公元780年,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茶叶科学知识以及生产实践的著作,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共10节,约7千字。
陆羽一生研究茶叶而出名,被称为茶祖、茶神、茶圣。他除了着有《茶经》外,还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可惜都已丢失,现在唯一能找到的就是《茶经》了。
茶叶百科全书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叫《茶经》,《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陆羽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亦被尊为“茶圣”,茶经一书成于公元780年,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茶叶科学知识以及生产实践的著作,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共10节,约7千字。
陆羽一生研究茶叶而出名,被称为茶祖、茶神、茶圣。他除了着有《茶经》外,还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可惜都已丢失,现在唯一能找到的就是《茶经》了。
茶叶著作后记怎么写唐陆羽《茶经》三卷
陆羽《茶经》于758年前后写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三节: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四之器;下卷分六节: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
张又新于公元825年前后著《煎茶水记》一卷,书中指出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系;山水、江水、河水、井水的性质不同,是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的。古人对煎茶用水很讲究,品水评第。
唐温庭筠《采茶录》
温庭筠于860年前后著《采茶录》一卷,《通志艺文略》作三卷,其他各书都作一卷。俟后即不见记载,大概失于北宋时期。《说郛》和《古今图书集成》虽有《采茶录》,但仅存辨、嗜、易、苦、致5类6则,都是记事,共计不足400字。
唐苏廙《十六汤品》
《十六汤品》与现在茶汤审评技术有关。这卷书首先是陶谷的《清异录》所引,并说苏廙的《仙芽传第九卷》载作《汤十六法》,大概是从《清异录》抽出和一书的。《四库全书存目》题作《汤品》。万国鼎假定写于900年前后。
宋叶清臣《述煮茶小品》
叶清臣于1040年编《述煮茶小品》,这只是一篇510字的短文。
宋蔡襄《茶录》
《茶录》成于皇祐(1049—53年)中,至治平元年(1064年)刻石。全书700多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候汤、熁盏、点茶10条,论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条,论烹茶所用器具。
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该书于1064年前后写成,全书约3000多字,分绪论和8个题目。前5,分总叙焙名、北苑、壑源、佛岭、沙溪;后3,分茶名、采茶、茶病。
宋沈括《本朝茶法》
《本朝茶法》茶约1100多字,记述宋代茶税和茶专卖事。
宋黄儒《品茶要录》
黄儒于1057年前后写成《品茶要录》一卷,全书约1900字,前叙后记。其中分采造过时、白合盗叶、入杂,蒸不熟、过熟、焦釜、压黄、渍膏、伤焙、辨壑源沙溪等10节,论述茶叶品质优劣。
宋赵佶《大观茶论》
赵佶即宋徽宗,在大观年间(1107-1110),编成《茶论》。《说郛》刻本改称《大观茶论》。全书仅2800多字。无所不有。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色、香、藏焙、品名、外焙等20目。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熊蕃,建阳人,宣和年间,北苑贡茶极盛,熊蕃亲见当时情况,遂写此书。《贡茶录》只列各种贡茶的名称,没有形制,蕃子克乃绘图附入,共有38图。并将其父亲所作《御苑采茶歌》10首附在篇末。
宋唐庚《斗茶记》
这篇短文400字,政和二年(1112年)和友人烹茶评比,写成这篇记。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
该书是赵汝砺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做福建路转运司主管帐司的时候,为补充能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的不足而写的。全书正文2800多字。旧注约700字,汪断壕增注2000多字。
茶叶的著作《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煎茶水记》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第一部关于茶叶的著作《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记载茶叶的书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统阐述茶叶科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的专著。《茶经》内容丰富,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到形态学、生物学、选种学、栽培学、制茶学、审评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中记载了唐代以前的不少神话、寓言、史记、诗赋、传记、地理、药理等书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经典著作,成为茶叶之源,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茶叶权威地位,正如美国威廉·乌克斯在他的《茶叶全书》中指山的:“中国学者著述了第一本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学家以及世界有关者,俱受其惠。”“故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
《茶经》比《茶叶全书》早1155年,比《吃茶养生记》早411年。直到现在陆羽的《茶经》仍很受全世界茶叶工作者的推崇,不少人对《茶经》进行专门研究。
著有茶学专著茶录的作者《茶录》的作者是北宋书法家、文学家蔡襄。《茶录》是古代中国饮茶论著,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全书共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器,是继唐代茶学家陆羽的《茶经》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茶录》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作于北宋皇佑年间。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