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的醚浸出物浸出率通用公式
式中,R0、R——原料与浸出渣指定有价组分的品位。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需粉碎,使能通过二号筛,并混合均匀。 冷浸法 取供试品约4g,精密称定,置250~300ml的锥形瓶中,精密加水100ml,塞紧,冷浸,前6小时内时时振摇,再静置18小时,用干燥滤器迅速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0ml;
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于105℃干燥3小时,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除另有规定外,以干燥品计算供试品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
扩展资料
挥发性醚浸出物测定法
取供试品(过四号筛)2~5 g,精密称定,置五氧化二磷干燥12小时,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适量,除另有规定外,加热回流8小时;
取乙醚液,置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放置,挥去乙醚,残渣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18小时,精密称定,缓缓加热至105℃,并于105℃干燥至恒重,其减失重量即为挥发性醚浸出物的重量。
热浸法 取供试品约2~4g,精密称定,置100~250ml的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水50~100ml,密塞,称定重量,静置1小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微沸1小时。放冷后,取下锥形瓶,密塞,再称定重量,用水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用干燥滤器滤过。
精密量取滤液25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于105℃干燥3小时,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除另有规定外,以干燥品计算供试品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
茶叶中水浸出物有哪些物质?因为茶叶也分很多种,他们在烘培时所采取的技术也是不同的。茶的成分也不同,例如苦荞茶,小青柑,还有红茶
简述浸出法提取茶叶中黄酮化合物的原理1.经典的提取分离方法 传统中草药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法两种。溶剂提取法有浸渍法、渗源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提取等。分离纯化方法有,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举取法、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结晶法、分馏法等。 2.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的应用 近年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高新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分子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该技术是80年代引入中国的一项新型分离技术。其原理是以一种超临界流体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目标物中萃取有效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常温时,溶解在流体中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液体状态与气态流体分开。萃取过程一般分为流体压缩→萃取→ 减压→分离四个阶段。 与传统的提取分离法相比较,SFE最大的优点是可在近常温常压条件下提取分离不同极性、不同沸点的化合物,几乎保留产品中全部有效成分.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纯度高,收率高,操作简单,节能;通过改变萃取压力、温度或添加适当的夹带刺,可改变革取制的溶解性和选择性。 利用SFE提取和分离中药成分,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有关学者对黄山药中薯蓣皂甙素提取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汽油或乙醇法进行比较表明有收率高,提取时间短等方面优点。还有学者报导了采用超临界CO2从柴胡中提取柴胡挥发油,用SEF-CO2从新疆软紫草中提取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等。 利用SFE提取和分离中药有效群体及有效成分具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膜分离技术:摸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技术,其分离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成分分子量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在中药应用方面主要是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胶质、鞣质、蛋白、多糖)等或脱色。该工艺与传统的醇流工艺比较省去了醇沉工艺中的多道工序,达到除杂的目的,仍然保持了传统中药的煎煮和复方配伍具有侵膏干燥容易、吸湿性小,添加赋形剂少,节约大量乙醇和相应的回收设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工序及人员,节约热能等特点。 超微粉碎技术;超微粉碎技术是利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技术,使生药中心粒径在5~10μm以下,细胞破壁率达到95%。药效成分易于提取也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适合于各种不同质地的药材,而且可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从而使药材成分的溶出和起效更加迅速完全。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与药物粉碎度有关,对不同粉碎度的三七进行了体外溶出度试验。结果表明三七药材45min溶出物含量和三七总皂甙溶出量大小顺序为:微粉>细粉>粗粉>颗粒。 中药超细粉化的研究开发刚刚起步,常用于一些作用独特的传统名贵中药,如西洋参、珍珠等的粉碎。这些滋补保健中药微粉化后可使利用率大大提高。 中药絮疑分离技术:黎波分离技术是在混悬的中药提取液中加入一种素凝沉淀剂吸附溶液中的悬浮物,以达到提高产品澄明度和质量。如利用壳聚糖为原料制成的絮凝沉淀剂制备丹参。服液的实验表明,絮凝法工艺在指标成分原儿茶醛的稳定性和经济指标等方面均优于水提醇沉法。用絮凝法处理中药肉苁蓉的水提液,并与醇流法对比,结果表明,絮凝法较好的保留了指标成分。 半仿生提取法:1995年张兆旺等提出了"半仿生提取法"的中药提取新概念。即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模拟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环境,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及计提供了新的提取工艺思路。即先将药料以一定PH的酸水提取,继以一定PH的碱水提取,提取水的最佳PH和其它工艺参数的选择,可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指标,采用比例分割法来优选。以芍药甙、甘草次酸为指标比较芍甘止痛颗粒"半仿生提取法"优于传统水煎煮法,以小檗碱、黄芩甙、栀子成为指标。考查寒痛定泡腾冲剂4种提取方法,结果半仿生提取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水提取法醇沉法。 超声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是近年来应用到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一种提取手段,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和溶出次数,缩短提取时间的浸提方法。与常规提取法(煎煮法、水蒸法、蒸馏法、渗病等)相比,具有提取时间短(<30min),提出率高(增大2~3倍),低温提取有利于保护有效成分等优点。例如用超声提高薯蓣皂甙得率的实验研究表明超声提取工艺与回流提取工艺对比分析得知,前者比后者可节约原药材27%。超声波从黄劳报中提取黄芩甙的方法,与常规煎煮法相比,无需加热,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得出率。 旋流提取法:此法是采用PT-1型组织搅拌机,搅拌速度为8000r/min。原料不必预先加以粉碎。提取用水温度分别为20℃和100℃,处理时间20-30min,旋流法(8000r/min)提取侧金盏花,对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皂甙、有机酸等进行分析,表明旋流法的提取效率较高。 加压逆流提取法:此法是将若干提取装置患联、溶剂与药材逆流通过,并保持一定接触时间的方法。此法可使冬凌草提取滚浓度增加19倍,而溶剂及热能单耗分别降低 40%和57%。 酶法:酶工程技术是近几年来用于中药工业的一项生物技术。中草药成分复杂,有有效成分,也有如蛋白质、果胶、淀粉、植物纤维等非有效成分。这些成分一方面影响植物细胞中活性成分的浸出,另一方面也影响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度。传统的提取方法(如煎煮、有机溶剂是出和醇处理方法)提取温度高,提取率低,成本高,不安全,而用适当的酶,可通过因反应较温和地将植物组织分解,加速有效成分的择放提取。选用适当的酶可将影响波体制剂的杂质如淀粉、蛋白质、果胶等分解除去,也可促进某些极性低的脂溶性成分转移到水溶性甙糖中而有利于提取。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新技术,完全适于工业化大生产。在国内,上海中药一厂用酶法成功制备了生脉饮口服液。 大孔树脂吸附法;大孔树脂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70年代末开始将其应用于中草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大孔树脂的常用型号有:D-101型、D-201 型、MD-05271型、GDX-105型、CAD-40等,其特点是吸附容量大,再生简单,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分高纯化甙类、黄酮类、皂甙类.生物碱类等成分及大规模生产。作为一种分离手段,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生产中。将大孔树脂吸附用于银杏叶的提取,提取物中银杏黄酮含量稳定在26%以上。用大孔树脂吸附测量三七及其制剂冠心宁总皂甙,试验证明:D-101型吸附树脂对三七、人参三萜皂甙在水溶液中不仅吸附快、解吸也快,而且吸附容量相当可观,方法简便有效,用于分高纯化植物中皂甙一定价值。 超滤法:超滤技术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滤膜。作为分离介质的腰分离技术,具有分离不同分子量分子的功能。其特点是:有效膜面积大、滤速快,不易形成表面浓度极化现象,无相态变化,低温操作破坏有效成分的可能性小,能耗小等。近几年来,国内科学者将其应用于中药提取液的澄清分离,效果良好,可与其他分离方法如高速高心法,醇处理法等结合用于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分离,提取,浓缩。而且还可用于除菌除热原。目前该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应用刚刚起步,试验研究较多,用于大规范生产,及设备使用率,工艺术条件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分子蒸馏技术。此技术同于一种高新技术。在分离过程中,物料处于高真空、相对低温的环境,停留时间短,损耗极少,故分子蒸馏技术特别适合于高沸点,低热敏性物料,尤其是挥发油类,如玫瑰油、藿香油。该技术在我国属起步阶段,但随着分子蒸馏装置的国产化,必将加快推广应用。 3.提取分离方法的展望 当今,回归自然的热潮席卷全球,天然药物在治疗和保健方面受重视,为中药新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国正在逐步落实中药现代化的实现措施,而中药有效群体和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和应用亦是中药在制剂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在中药制药行业,引进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将有利于改善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的不足,相对保持了原生物体中固有的有效群体的自然组成,从而提高了中药的疗效,解决长期以来中药在前期研究时疗效好,后期工业化生产后疗效差的根本原因。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提取分离技术,常会通过有机的组合,联用于中药的提取工作。另外,中药的研究又离不开提取分离技术。而提取分离技术又对中药的开发及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快新的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就是加快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茶叶中的醚浸出物的作用喝茶的第一步是洗茶,而洗茶可以将茶香味彻底的激发出来,所以最好有热水。
生活中很少有人用冷水来醒茶,因为冷水达不到理想的醒茶效果,所以没人用冷水来洗茶。一般来说以85度热水洗茶为宜,洗茶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的洗茶会令营养和茶香流失。
洗茶也有很多的讲究,一般在说洗茶要迅速,通常在30秒内完成为好,像有些绿茶,洗茶时间更短,5至10秒完成洗茶。除了直接洗茶外,还有一种醒茶方法也很好,将热水倒在茶杯里,杯热后倒掉茶,将茶叶放进去,用余温来醒茶,加盖30秒即可。
茶叶中的脂溶性物质有油的好,优质的茶上面会有一层油。
为什么有些茶汤上面漂浮的油,只有优质的茶类,才会保持较为持久的茶氲,一般的普通类别的茶汤,茶氲持续的时间 也会比较短暂,因此有茶叶会出油,首先证明了是优质的茶叶,这样内质丰富的茶叶,才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营养物出来,形成持久的茶氲状态。
茶汤上面漂浮的油是什么 茶叶为什么出油
温差大
茶汤上面漂浮的油名为茶氲,是属于茶叶中的脂溶性物质所释放出来的,除了证明营养物质非常丰富,也值得大家仔细品饮之外,其实影响茶叶出油的情况,还有一大关键原因,那就是温差大,如果茶汤的上下温差较大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出现茶氲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冬日泡茶的时候,会看到更多茶氲的原因之一。
茶水浸出物1、树种不同
大叶种茶树是山茶科山茶,茶树植株高大,且有明显的主干,茶树的顶端生长良好,茶叶叶片较大。叶片的角质层较薄,叶片颜色多味黄绿色。
小叶茶既为小叶种茶,茶叶叶片比大叶种茶叶片小,叶片面积也较小,叶片的角质层较厚,通常为大叶茶角质层的两倍,叶色翠绿。
2、生长环境不同
大叶种茶树有着独特个性的栽培条件,多生长在云南一带,也就是云南多产大叶种茶。而小叶种茶树通常都生长在江淮一带,如湖南、杭州、安徽等地。
3、品质不同
这里所说的品质并不是指茶叶的好坏,而是根据口味香味来分辨,大部分名优绿茶都是以小叶种茶树加工而成,如知名的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等。而大叶种茶制出来的绿茶较少,反而是红茶和黑茶较多。
4、代表不同
因为茶叶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所以大叶茶和小叶茶的代表品类也有所不同,如大叶茶中的典型代表为滇红、普洱等。主要品种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七子饼茶等;而小叶种茶多多出绿茶,代表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等。
5、内含物不同
受到产地、自然生长环境等影响,大叶茶的内含物,如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较多;而小叶茶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较高,因此大叶茶的茶水浸出物含量要比小叶种高出3%——7%左右。
6、滋味不同
因为茶叶鲜叶的内含物不同,因此,大叶茶味道浓烈,较苦涩,滋味的收敛性较强;而小叶茶则较为鲜醇甘甜,多出高香茶叶。
茶叶的品种决定了茶叶的生长环境,也影响茶叶本身的内含物,故此,茶叶的味道和制作方法也就不同。大家在挑选茶叶的时候也可以先行分辨茶叶的种类,再了解茶叶的制作方法,看是否科学,防止对不上号,茶叶品质较差。
茶叶析出物1、是茶油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茶油基本都集中在茶子里!叶子中不应含有茶油2、茶水表面浮着一层似油的东西是茶釉,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茶碱和可可等成分,泡茶时间过长,茶叶中的咖啡因等分解而浮在上面。3、你的茶叶是春茶吗?如果不是春茶可能是农药残留;
4、茶碱或是水垢。
因为泡茶用的水要求较高,而一般的水都会有水垢形成的基本物质——碳酸钙等。
而这些在泡茶的过程中,都会随着茶叶中的一些物质,共同析出,形成飘拂在茶汤表面的油状物质。
而茶叶中的茶碱,也会在泡茶的过程中,析出部分,形成油状物质,飘拂在茶汤的表面。
5、制作铁观音有炒青工序,可能是农家自制茶叶锅上有油。不管是哪种原因,建议第一泡不喝,洗茶。
另外,茶汤冷后或者隔夜茶表面也会出现“油膜”所以可能是茶汤的咖啡碱等在低温是析出,与其他物质作用形成的膜,因此茶叶要趁热喝,隔夜茶最好不喝。
茶叶浸出物含量豆浆茶只是喝茶的方式,并不是茶的品种。
豆浆茶,是用铁观音做茶底,加入甘草桂花等进行调味,像豆子一样,先泡是淡淡甜香,然后内包叶子散开,是铁观音味道,之所以叫豆浆茶,是因为茶树生长时要用豆浆或者腐熟的豆子进行浇灌施肥,豆浆茶主要产自福建省厦门市,一般在厦门鼓浪屿的旅游景区内有售,它以铁观音做底,铁观音主产区在福建的安溪。
茶叶中的醚浸出物是什么
对于绿茶、红茶、白茶之类,可以洗茶,也可以不洗茶,主要是看你的判断。对于野茶、雨水天炒制的茶,一般无需洗茶。有道君提醒大家,如果洗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洗茶的水量不宜过多
一般而言,洗茶时水量应尽量少,以刚刚没过干茶为宜。如果水量过多,容易因浸泡过多而导致茶叶中的很多营养元素释出。
第二,洗茶的时间不可过长,不超3秒为宜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因此,把握好洗茶的时间,才能在体验茶香的同时保存茶叶的营养。
第三,洗茶要注意水温
有些茶采用早春嫩芽制作,例如名优绿茶或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如果以沸水洗茶,会破坏茶叶中的茶氨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同时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此过程中会大量挥发,从而影响后续冲泡的茶汤品质。因此,一般应采用低于80℃的热开水进行洗茶操作。而对于乌龙茶或一些黑茶而言,由于采用的是较为成熟的茶青加工制作,因此可以采用沸水进行洗茶。
洗茶之礼古已有之,并随着时间变化,其作用和规制也不断发生变化,而不变的乃是蕴藏於其中的中国茶道之真义、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精髓和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国文化。